梅毒上身时无迹可寻?提醒:身体若是出现这4种情况,就要留心了
现代人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,但对一些“老牌”传染病却显得过于轻视。很多人把梅毒当成“早年间的病”,误以为它已经远离日常生活。梅毒感染率近年在部分地区呈上升趋势,其隐匿性和多样化表现,常常让人忽略了它的存在。
现代人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,但对一些“老牌”传染病却显得过于轻视。很多人把梅毒当成“早年间的病”,误以为它已经远离日常生活。梅毒感染率近年在部分地区呈上升趋势,其隐匿性和多样化表现,常常让人忽略了它的存在。
若在旅途中或返程后出现关节痛、皮疹和发热等症状,且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或蚊虫叮咬史,请立即前往医疗机构就诊,并主动向医生说明相关情况。
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已结束,假期期间人员流动频繁,加之当前为秋季传染病高发期,且仍处于蚊虫活跃期,虫媒传播等传染病传播风险持续存在,呼吸道、消化道等传染病传播概率也显著上升。为守护您和家人的健康,明光市疾控中心特发布以下健康提示,请务必认真践行。
如出现发热、皮疹、关节痛等症状,要立即前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就诊,开展“两热”排查。就诊时应主动告知风险地区活动情况。
10月8日,广州疾控发文《健康返程,科学防蚊,共建无蚊家园》。
国庆中秋假期结束,首个工作日,成都疾控发布了特别提醒:无论你从哪里回来,返程后请做好1~2周的健康监测,如出现发烧、红疹、呕吐等症状需引起重视,牢记勤观察、早就医、主动告知、科学防护。
最近几天,广东佛山顺德区通报了一种听起来陌生却来势汹汹的传染病——基孔肯雅热。短短一周内,确诊病例已超过四百人。很多人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,其实它已经在世界上110多个国家出现多年。
秋季气候转凉,呼吸道黏膜抵抗力下降,加之假期人员流动频繁,车站、景区、商场等场所人群密集,增加了新冠病毒、流感病毒等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的风险。老年人、儿童及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尤其需要警惕。
诺如病毒 疾控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蜱虫 关节痛 2025-10-10 00:03 2
10月是全省及我市伊蚊(传播基孔肯雅热、登革热的媒介)活跃高峰,叠加中秋国庆假期人群大范围跨区域流动和聚集,基孔肯雅热疫情传播扩散风险持续增加。
珠海疾控9日上午发布节后返珠人员预防“两热”健康提醒,十一长假期间有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,请注意:
13岁的小丁表示,几日前他的身上突发红疹,虽密密麻麻但并不瘙痒,本以为是吃了什么导致过敏,因此并不在意。但当天下午他便开始发烧,随后家人立刻将他送到医院,经检查后他确诊了基孔肯雅热。
10月8日,广州疾控发文《健康返程,科学防蚊,共建无蚊家园》。
近日,广东省江门市暴发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,当地已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。据广东省疾控局最新通报,9月28日至10月4日,全省新增报告3181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,其中江门市报告2480例,深圳市报告81例。
月光轻轻洒在窗台上,76岁的母亲忽然开口,语气平和却带着几分释然:“以前总觉得你该放下工作多陪陪我,现在才明白,各自有各自的生活,反而更亲近。”她手中摩挲着那本刚办下来的房产证,封皮在柔和的台灯下泛出温润的光泽,像一段被岁月熨帖过的记忆。我和母亲用半生的磕绊才
近日,广东省江门市暴发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,当地已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。据广东省疾控局最新通报,9月28日至10月4日,全省新增报告3181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,其中江门市报告2480例,深圳市报告81例。
气温超过33℃甚至35℃时,蚊虫活动减少;由于昼夜温差,伊蚊会更喜欢在凉爽的清晨和傍晚活动,主要是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,最适合它的温度通常在25-30℃。尤其是早上6点-9点、傍晚17点-19点,是伊蚊叮咬人的高峰时段。
而关节剧痛是它的“招牌症状”,甚至有人形容:“像骨头被掰断”“每天起床像老了几十岁”“连手机都拿不稳”。
无论是东南亚、非洲、拉美,还是国内广东、云南、福建等南方省份,甚至就是你楼下的公园…只要有可能被蚊虫叮咬过,请务必告知!别小看这一句话——它能帮助医生快速判断方向,减少误诊可能,为你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!
据广东省疾控局通报,2025年9月21日0时至9月27日24时,全省新增报告3153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,未报告重症和死亡个案。病例分布在江门2927例,佛山78例,广州68例,深圳22例,珠海13例,东莞7例,清远和湛江各6例,肇庆5例,汕头4例,韶关、梅州
据广东省疾控局微信公众号发布《广东省基孔肯雅热监测信息(2025年9月21日—27日)》,2025年9月21日0时至9月27日24时,全省新增报告3153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,未报告重症和死亡个案。病例分布在江门2927例,佛山78例,广州68例,深圳22例,